国家重点学科
四川“双一流”建设学科

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 [*]

2011年03月21日 15:18 作者: 审稿人:王战军 来源:  点击:[]

一、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改革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呈现出整体和全面的发展与变迁。政治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日益彰显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风范;经济上,连续3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近10%,人均GDP从不到300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从百年积弱成长为经济大国,而今,又进入了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阶段;科技上,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二位,SCI论文数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三位,印证着中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伴随着这场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转型期,从观念、机制到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研究生教育转型期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

强国必须强教,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赋予了研究生教育特殊重大的历史使命。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强国、科技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是相伴而生的。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奏响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都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发展。2009年,我国共招收研究生510953人,其中博士生61911人,硕士生449042人;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1404942人,其中博士生246319人,硕士生1158623人,已迈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但是,与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还比较低,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够,整体竞争力不高,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还是就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现状而言,都必须要把发展的重心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深化内涵的轨道上来。

2.研究生教育转型期主要是机制的转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规模调控机制和结构调整机制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是,我们也看到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积弊,表现在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不够合理,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不能较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因此,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顺应社会整体变革的趋势,满足大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诉求,实现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就成为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从2006年开始,在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不断加大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同时,我国着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主要包括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起一个分类型培养和合理调控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比例的新机制,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的关键是体制的转型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之初,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中央政府和培养单位两级集中管理的体制。在中央政府一级,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在培养单位一级,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为研究生处(部)等。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后,建立了由中央政府和培养单位两级集中管理的学位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一级,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培养单位则成立校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学位授予等工作,由此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纵横交错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横向上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位管理两套组织系统并行,纵向上中央政府和培养单位两级集中管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两级格局被打破,中央政府、省级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新的图景,中央政府逐渐赋予省级地方政府一定的相对独立的自主权,由省级地方政府决定和处理本行政区域内所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活动,以分担中央政府的调控压力和增加省级地方政府对本省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宏观协调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职能和权限分明的中央、地方政府和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力度。

二、研究生教育转型期的主要标志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面临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形成一体。

1.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

3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虽然有起有伏,但总的来说是一直保持着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1999~2003年间,更是表现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特征。在这种“积极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国家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和国家安全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也带来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不能同步提升的顾虑和批评,一方面是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规模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心必须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特别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上来,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从2004年开始,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仍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放缓扩张的脚步,降低增长率,2006年硕士研究生的增长幅度从2004年之前的30%控制在了10%以内,博士生的增长幅度控制在2%左右。与此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把发展的重心转向提高质量,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全国的研究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习、交流、学术探索与合作的平台,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创造了一些新鲜的经验,为切实把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发挥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为真正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得到了各级广泛的认可和积极的参与,2003年以后,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配合,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活动,全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体系。2005年1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由局部走向全局、由零散走向系统。

2.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我国早期的研究生教育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表现为上规模、铺摊子,学生越招越多,校区面积越来越大,大楼越盖越高;在学位授权方面则表现出“原始积累”的特点,“跑马圈地”,争相布点。这主要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面对研究生“存量”不足和培养条件的巨大欠缺,以及社会发展巨大需求的多重压力,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补偿性发展的特点,所以说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但是,由于这种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和分散配置,造成了资源的高消耗和低效益,制约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当研究生教育规模已基本满足需要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后,我国研究生教育也逐步转向了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建设的轨道。首先是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简政放权,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权,扩大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其次是不断完善学位管理体制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布局。第三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学位授予、评估等各方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四是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通过设立研究生院、实施“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等,建设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第五是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

3.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

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一个永恒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主题和不同的表现形态。在转型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与支持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家战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和改革思路的重要背景。众所周知,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个主要方面,研究生教育是新思想、新知识生产的重要源头,是知识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是新知识从大学转移到其他生产部门的主要力量,也是将创新投射到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面对我国研究生2003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通过发动和组织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管理部门承担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方式,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教学改革和优秀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国内外访学以及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等一批品牌项目,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转型期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作为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各种竞争因素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许多国家都出台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措施。美国依靠其自身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优势不仅从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拔尖人才,也从其他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大学,都实施了一系列吸引世界一流学生到本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奖学金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CGS)顾问委员会发表了关于研究生教育和美国竞争力的报告,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美国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柱。据统计,欧洲国家每年去美国留学的青年学子中,有一半的优秀人才留在了美国。2001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英大学联席会议上,就连一些英国的大学校长也抱怨他们的人才流到了美国。

人才竞争的国际化把我们推到了国际竞争的舞台上,面对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在人才引进方面还处于一个相对弱势地位,因此立足自身培养,提升培养质量,是我们增强人才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大学也在建设,在发展,在前进,而且他们前进的步伐并不比我们慢,这从各国和地区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情中就可窥见一斑。1999年初,韩国制定了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BK21计划(Brain Korea 21)”,即“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计划”,旨在通过政府与社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有重点地把一部分高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院和地方优秀大学,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所需的新型高级人才和国家的栋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台湾地区2000年推出“大学学术追求卓越计划”,其中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措施是推动大学改革,促成资源整合,集中资源,重点投入,推动建立跨校研究中心,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亚洲顶尖学术研究中心,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日本2001年提出“建构世界最高水平大学——顶尖三十”计划,即21世纪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COE)计划,在10个学科领域挑选出30所学校或机构,作为COE的候选单位,或者作为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标准机构。印度实施“具有卓越潜力的大学”计划,并在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新建30所中央大学,做到每邦有一所中央大学,并创建14所世界一流大学,增强印度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英国也提出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德国更是把建设顶尖大学作为提升高教水平的重要举措,2006年开始实施的大学“卓越计划”是新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大政府对大学科研的资助,建设10所世界顶尖的精英大学,提升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加了我们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紧迫感,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崛起奠定了我们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深厚基础。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但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并不是研究生教育大国基础上的自然转化,做大容易做强难,要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顺利转型,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还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法制化进程缓慢。我们至今实施的还是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的学位授权制度。其次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教育经费、招生计划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还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紧密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还有待于充分调动和提高。此外,还有诸如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结构和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基地建设和平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缺乏世界级大师、国际化程度较低等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转型期必须正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转型期研究生教育的应对方略

我国研究生教育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和门类齐全、结构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职能和权限分明的中央、地方政府和培养单位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30年来,累计向国家输送了近30万名博士和200多万名硕士,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和国家安全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科学研究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已见成效,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学科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面对大好的形势,我们还要保持一份清醒,充分认识到与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相比我们的巨大差距,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创新体制,提高质量。

1.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

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的质量标准。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依托,新的时期,只有真正从观念上实现转型,才能深化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也才能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进研究生教育的转型。

2.加大投入是关键

研究生教育投入作为一项战略性投资,是提升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全面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论是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纵向比较,还是与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投入的横向比较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育投入已成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因此,在整体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的形势下,完善分配机制,增加研究生教育投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3.体制创新是保证

深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体制。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省级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统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理顺中央、地方和大学之间的关系,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方面突破原有的范式,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建立一个与创新型国家相一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努力在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而且在更深层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4.提高质量是目的

真正、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大学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平台,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加快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标志的重点基地建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步伐,提升大学与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自主培养能力,吸引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学生,提升培养水平。同时大力推进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法律体系,修订学位条例,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进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优化学术氛围,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新起点、新阶段、新任务、新期待。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经历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史上最关键也是最具挑战的时期,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期,我们要科学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重点,抓住机遇,以积极主动姿态迎接挑战,把我国研究生教育做大、做强、做实,尽快实现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1期)



上一条: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
下一条:科研创新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