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
四川“双一流”建设学科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2年06月06日 14:41 作者: 审稿人: 来源:  点击:[]

——以北京大学为例

何峰等

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学术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自觉约束机制,对于保证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和社会公信力,对于学术自身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公众的价值理想认同和价值导向认同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1]。研究生是当前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关系到其道德品质养成和科学素养训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北京大学一贯重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维护者和良好学术规范的践行者。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探索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以制度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及配套机制等多个方面为切入点,推行了一系列实际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举措

1.加强制度建设,使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有章可循

北京大学是国内较早建立学术道德专门工作机构的高校之一。2007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各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委员。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制定、解释和评估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存在的问题,接受对学术道德问题的举报,并对有关学术道德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和审议。在学术道德委员会下设立专门办公室,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管理人员组成,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和德育工作系统作为其中主要成员,负责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具体事务管理,从而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学位论文、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与机构设置配套的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北京大学陆续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与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工作办法》、《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抽查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导师在答辩中回避评议制度的实施原则》等一系列文件,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

2.优化培养方案,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列为必修环节

近年来,北京大学倡导各院系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培养方案,把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及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对学分设置、课程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倡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热心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教师主持本学科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类课程,把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引导研究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规范、理论和方法,结合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和指导,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精神,学校研究生院从2010年秋季起,开设“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公共课程(也称“才斋讲堂”),每学期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举行10次学术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已累计组织30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才斋讲堂”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把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贯穿其中,除发挥主讲人自身的感召力和引导效应外,还专门安排了若干场以学术道德规范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例如“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实验与写作”、“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与分享”、“科学研究贵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语言研究为例”。自开设以来,“才斋讲堂”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扩大受众范围,目前已成为研究生课程的“标杆”和“旗帜”。今后,该课程仍将继续邀请不同领域的名师为研究生讲学,与青年学子分享治学之道,共同探讨如何学知识、做研究。

与此同时,学校大部分院系目前均开设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和科学研究方法类的基础课程,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课程体系已日趋完善。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专门开设了“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写作”研究生必修课,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学习需要,讲授化学学科的基本规范;生命科学学院把以往课程中涉及学术道德规范和研究方法的内容整合为“生命科学文献导读”,要求学生精读文献,进行课堂讲演述评并深入讨论,训练学生规范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医学部开设的“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研究生课程,使研究生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及危害,充分认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帮助其在科研过程中更好地遵守规范;历史学系开设的“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内容包括学术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什么是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如何撰写学术论文、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如何利用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等。一些院系还推出了英文论文写作的指导课程,比较有影响的是分子医学研究所开设的“高级生物科技论文英文写作指导”,聘请外籍教师上课,直接指导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惯例,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均可参加该课程的学习,课程受欢迎程度较高,效果良好。

3.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良好环境

北京大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从基本规范入手,以正面引导为主,使研究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了有效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宣传教育体系。

首先,积极配合并落实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上级部门组织的宣传教育活动。自2002年教育部公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教育部、北京市教委一直十分重视在研究生中开展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宣讲、报告会、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有效落实,北京大学紧密配合,保证实效。如2011年10月13日,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主办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首都高校首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进行,由师昌绪、袁隆平、杨乐等三位著名科学家做宣讲报告,整个活动规格高、内容实用、气氛活跃,北大选派了500名研究生参会,在现场接受了深刻教育。北京市科协、市教工委和市教委于2011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以来,北大组建了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专家队伍,研究、部署并推进具体工作。

其次,高度重视学术道德规范宣传、教育和学习的各项活动。研究生院拨付专款,购买学术道德规范的有关书籍并发放至研究生手中,如教育部组编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已经作为研究生的必读书目。2010年7月,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北京大学学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读本》,从基本规范入手,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结合名师大家的治学之道,系统讲述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与做法,并在全校组织学习,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研究生院还启动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专题网站的建设计划,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建设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学习。

此外,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年初,研究生院均举行面向研究生新生的培养要求说明会,提倡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倡导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以身作则,踏实践行。相关内容也已收录到《研究生手册》中,供研究生随时查阅和学习。

4.推出激励措施,把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落到实处

为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学校通过重点支持相关的课程建设、学术活动、研究课题等,进一步把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建设落到实处、归于实效。

通过“研究生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研究生院支持各院系、各学科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基础课程,鼓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学术道德规范类课程在其中占了相当比例。例如,信息管理系承担的“文献利用与学术规范”项目,课程内容推陈出新,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其中的“学术伦理规范文献研读”专题,选编了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国内著名大学发布的学术道德规范文本、有影响的相关学术著作等共34项;我国明代至民国年间的学术规范类经典文献5篇,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术规范类重要文献10篇;“学术失范案例分析”专题则选取了国内外相关案例14个,并辅以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料体系。

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设立专项,配套建设“学术规范与创新能力建设丛书”,第一辑丛书已于2009年出版,包括《学位论文撰写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学术规范十八讲》、《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地质学史与地质哲学》、《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等6本教材或专著,分别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领域阐述学术道德规范的内涵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该项成果获得了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才斋讲堂”的第一辑出版物《科学精神与学术素养》也已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医学部组织专家参与编写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主编的《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翻译出版美国卫生与福利部研究诚信办公室编写的《科研伦理入门》,都已列为医学类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参考教材。这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成果的产生,对传播与推广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关理念及实践经验,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效应。

同时,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经费支持,学校鼓励和倡导各院系开展与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的“暑期学校”、“学术论坛”、“学术会议”、“教学改革和研究探索”等项目,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切实贯穿于研究生的各类学术活动中,仅2011年度该类项目就达8项,占总数的20%,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部分项目甚至已经在国际上初具“品牌效应”。医学部在2011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立“研究生科研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鼓励和引导各学院开展探索培养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有效途径及效果评价的研究。通过这些专项经费的支持和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相关举措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进一步的思考

通过上述各项举措的有效落实,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目前在北京大学已基本形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实践,北京大学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针对一些现实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和探索。

1.高度重视,确立系统化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加强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学术规范的训练是研究生教育中需要长期贯彻的理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需要多方投入、全面协作、整体联动、长期探索,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进行系统化的建设和制度化的探索,是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贯彻研究生培养的“全面质量”观,通过系统化的研讨、设计和整合,统筹资源,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创新模式,构建基本制度、运行机制、经费投入、发展环境等多位一体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趋势,结合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实际需要,将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内化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从而保证其长期效应和长远影响,使学术道德规范真正成为研究生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意识。

2.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及激励机制

当前,包括学术道德规范类相关课程和活动在内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现有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项目的基础上,探索更充足、更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例如设立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专项经费和课题项目,不仅要为各项举措和活动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也鼓励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继续探索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新激励机制和新工作思路。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负有最直接、最重要的职责,在依靠导师自律意识、发挥导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在培养经费投入、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也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鼓励并督促研究生导师切实履行职责,自觉承担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首要责任。

3.多方联动,优化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在学校内部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相关制度和机构建设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教育宣传需要职能部门和院系的支持,监督反馈及有关问题的处理则需要相关单位的配合等,这就决定在学校内部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工作机制,充分沟通、密切联系、统筹协调、精诚合作,从而保证作为主要责任机构的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能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2]。基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同部门之间的更有效协调和更密切合作对于各项举措的扎实推进尤为重要,部门合作协调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的迫切工作。

4.加强监督,完善外部监督反馈机制

监督反馈机制可以对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良好效果。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外部监督反馈机制在制度层面已基本确立,而在操作层面,例如相应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反馈网络和反映机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标准和执行尺度等方面,从技术角度而言仍需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从而保证在监督、评价及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做到信息充分、有理有据、公平合理。完善外部监督反馈机制,加强执行力度,发挥其约束和警示作用,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

[2]王天兵,杨大伟.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7):33-35.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五期)



上一条: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思考 [*]
下一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