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
四川“双一流”建设学科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思考 [*]

2012年06月06日 14:42 作者: 审稿人: 来源:  点击:[]

张艳国刘小强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题中之意。从国际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培育质量体系日益与发达国家接轨,国际评估标准加快了我们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从国内来看,根据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在好中求快,处理好速度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导师与学生等重大关系。从社会的新期待来看,培养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必须使研究生教育立足于人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品德的锤炼和能力的提升。这就是说,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与要求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是世界的、未来的,更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的人才需求与期待的。

近几年来,在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初见成效之后,研究生培养质量并没有出现人们所预期的稳步提升,反而在新的情况下进入了质量提升的“高原期”。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创新质量建设思路、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正如本科教育在“十一五”时期实施“质量工程”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在“十二五”时期实施“教学工程”一样,我们认为,在研究生教育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的新形势下,“十二五”时期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出现的新变化

1.重视“硬环境”的建设,忽视了“软环境”的优化

当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学位点显著增加,学科建设资金日益充裕;导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在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学位点建设甚至在导师的学术水平上与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小,有些甚至还优于他们。但是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上,我们还不敢说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或显著缩小了差距。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究竟差在哪里呢?

大学不只是充满高楼大厦的物态校园,不只是一个由很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会群体,也不只是一种由大师和大楼共同组成的学术组织。更重要的是,大学在这些有形背后所蕴藏的无形的理念和精神,即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正是它们决定了大学独特的运行方式、文化氛围和精神品格。在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等硬件建设基本就绪的情况下,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或许应该是影响大学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在当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最关键的因素。由此看来,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可以在对大学理念与精神的理解与把握方面去寻找。当然,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上,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上,也是如此。不难看到,我们过去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了“硬环境”的建设上,而对研究生教育精神和理念的建设、文化和氛围建设、观念和制度建设等“软环境”的建设却投入甚少,这必然会导致我们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由此产生了现代高等教育的鸿沟。

2.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

近年来,在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诸多努力中,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更多地把焦点置于导师,尤其是在导师的“教”上,大量的时间、精力、资金被投放到包括从人才培养模式到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等“教”的环节上,可谓用心良苦,但却收效甚微。如以教育部2005年颁发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例,该意见所列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新型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等。很显然,这些任务均是站在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立场上来设计的。但是,在这一系列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项目之中,“研究生”和研究生的“学”似乎被遗忘了,并没有被纳入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视野之内,围绕研究生的学习所进行的努力似乎少之又少。我们认为,面对扩招以来因为办学条件而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现实,强调导师和“教”的建设应该说抓住了突出的问题,解决了突出的矛盾,并且也在实际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学是一门合作的艺术,教学过程不单纯是由教师操纵的生产过程,而是教、学双方合作的过程。教师只有和学生进行合作,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绝对不可能长久地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我们认为,研究生更具有学习的主体性,更能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不是被动地、完全接受来自于教师和学校的信息,而是要根据自己对教育、对学习、对教学、对教师、对知识等各方面的理解,根据自己原有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个性特征来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学习目标。显然,这种选择决定了他们对教学信息的取舍也决定了学习效果的优劣。因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更需要重视研究生的学,需要研究生的积极合作[1]。因此,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多关注研究生的需求,了解研究生学习的特性,将导师的“教”与研究生的“学”联系起来,整合两个积极性,加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教与学、师与生、学校与学生的合力,从而找准提高培养质量的方向。

3.重视教学形式的革新,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当前,在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上,我们注重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培养目标和过程的优化,加强学科和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强调先进教学内容的引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研究生教育的面貌,如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比例,注重学科的交叉,更新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现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决心和行动,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为什么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仍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呢?我们认为,过去所进行的诸多改革与建设工作是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或者说是外围工作,解决的只是教学体制、教学形式和教学硬件条件等方面的问题,而对课堂教学却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这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该意见对课堂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这些外围的、基础性的改革建设工作本身并不能保证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它们作为提高质量的前提,其意义和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显然,缺乏对研究生具体教学改革的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没有深入下去,或许是当前制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4.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忽视了长效机制的建设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高校急于走上高质量育人之路,将“从问题出发,以发现问题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样的管理思想确实能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也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保障研究生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由于缺乏制度和体制层面的思考,缺乏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的眼光,这些“问题解决”式的方案并不能长久地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稳定、可持续地提高。显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设不是仅仅依靠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通过一次声势浩大的运动,或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就能完成的。质量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如果不能在制度和体制层面上有所动作,如果不能构建出长效机制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那么,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建设也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而不能做到运筹帷幄;陷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散状态而不能系统整体地推进改革,当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三、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新思路

毫无疑问,“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在办学的硬件“瓶颈”逐步得到突破,学科、课程和导师队伍等方面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的情况下,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方向。

1.重硬件更要重软件,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不竭源泉。没有理念创新先行,就没有体制、机制和培养环节的创新实践。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增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文化自觉性和科学谋划,将理念创新贯穿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全过程[2]。

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研究”二字。它不似本科教育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也与高职高专教育主要以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带动研究生追求“高深学问”。从这一点来看,研究生教育似乎更贴近于洪堡大学“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教育。在这一教育阶段,科研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知识的不确定性是教学内容最大的特点。基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因而可以说研究生教育中良好的科研“气候”、创新文化和学习氛围比先进的教学设备更为重要,可以得出“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的结论。

当前,在办学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要树立以“软环境”建设为主导的质量建设理念,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科研环境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等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抓手,以创新精神带动研究和学习,使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和追求成为一种内发的行为。例如,华南理工大学注重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每年都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并形成制度。每年一度的研究生文化节,“博士生学术论坛”,“半月科技论坛”,“校友面对面”,“语言艺术大赛”,经济、管理、法学和传媒等系列讲座活动很有特色,吸引了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形成了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在软环境建设上,研究生学术沙龙、学术社团、兴趣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等形式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将科研和创新的精神融入到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才能真正发挥好那些“硬环境”带来的实际性效果。

2.重导师更要重研究生,围绕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下功夫

纵然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而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教师是“教”的主体,同样学生也是“学”的主体,更是促进教学的动力,两者都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即便两者都得到重视,也不能分别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两者的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教学,也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3]。在实际的教学中,观念主导了教学过程。教学观和学习观不仅主导着导师“教”和研究生“学”的行为,而且最终影响着教育质量。导师教学要有先进的教学观念,要能够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为研究生展现最新的思想。可是,当导师的教学观念与研究生的学习观念不一致,甚至产生矛盾时,研究生就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使导师的教学观念再新颖,方法再先进,师生之间也不可能形成合力,不能产出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因此,只有真正地关心研究生的“学”,导师的“教”才能产生效果。当前,在导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的情况下,关心研究生的“学”,就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着力点[4]。

在高等教育界,“以生为本”的理念并不陌生。然而在研究生教育中,坚持“以生为本”不能只是挂在嘴上、写在文件上的口号,而是要成为认真调研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研究生学习的动机、需求、观念、困难和结果的行动,实行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服务和管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生为中心,不仅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技术层面上“以生为本”,而且要根据研究生学习的特点重构包括理念、体制、机制、组织、文化等在内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建立起关心研究生学习、服务研究生学习的教学体系。

3.重宏观更重微观,紧抓研究生课程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建设重宏观更要重微观,要重视课程的改革创新和具体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依托。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要突出理念,突出特色,就是要建设一批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富有创新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例如江西师范大学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通过对硕士研究生班级和任课教师的整合,对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进行大胆改革,真正做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高校”,变单一教材讲授为按专题讲授。每学期开设14~16讲,本校教师开设12讲,由政法学院学有专攻、研有成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主讲,外请教师开设2~4讲,聘请国内名师名家到学校讲课。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笔试改为课堂考勤、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及课程论文答辩的组合形式进行考核。这一课程改革一下子带动了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研究创新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5]。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变学习接受本位为研究创新本位,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自主学习,使课堂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引导性与思考性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养成学生的参与意识,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重当下更重未来,大力构建良性互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大力构建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可持续提高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研究生教育不断变化的实际,不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丰富、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事实上,只有依靠制度才能长久地、稳健地保护它所维护的理念,规范着大学按既定目标运行”[6]。因此,从大处着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研究生内部培养质量的保障构建长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良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健康的激励竞争机制。竞争产生动力,有竞争就会有创新。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奖学金、论文发表奖励、科研成果奖励、优秀研究生奖励等各类措施将激励与竞争相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有力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严格的淘汰机制。没有严格的奖惩措施和制度保障,就容易使人产生懈怠,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淘汰机制要合理、科学,预备淘汰和最终淘汰要相结合,以预备淘汰为主,最终淘汰为辅。再次,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核心应该是创新机制。创新氛围应始终围绕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高校要做的就是为创新敞开大门。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79.

[2]陈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关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2.

[3]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微观深层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91.

[4]英爽,甄良.从主体能动性角度解析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14.

[5]徐凤.教师课堂教学: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性问题[J].科教文汇,2010(4):28.

[6]方泽强,肖玮萍.大学理念的分类、生成及运行[J].江苏高教,2011(5).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五期)



上一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
下一条: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